记者手记:在日照港,感受“港强、产旺、城绿”的发展脉动
初夏,山东日照港,泊位星罗棋布,巨轮往来集散。一份货品信息清单,记录着此刻的忙碌:从菏泽发来的平板半挂车,几周后将行驶在埃及尼罗河畔;产自临沂的线缆,20多天后将在印尼连接起各岛间的通信……
这幅火热景象,是日照港逆势增长的缩影。今年以来,面对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对全球供应链带来的压力,日照港一季度码头集装箱昼夜作业量和船舶靠离次数再创历史新高,铁矿石、原油、原木、粮食等货种吞吐量居全国前列;1至4月,日照港创造各类生产纪录20项。
在日照港石臼港区件杂货作业现场,作业人员正在进行工程车辆甲板捆扎作业。新华社记者张钟仁 摄
数字增长的背后,是一个大港以“智变”促“量变”的过程。
在港区15万吨级粮食专用泊位,粮食卸船机正向船舱内伸出钢铁“手臂”。借助横纵交错的“双螺旋”系统,船舱里的大豆如同乘坐“电梯”,通过密闭皮带输送机被送入港口粮食储运基地的筒仓中,整个过程行云流水。
“我们打破国外技术垄断,研制出的全自主自动化粮食连续卸船机近期已经正式投用,机器的核心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,作业效率达到每小时1500吨。”山东港口集团日照港裕廊公司副总经理陈周说,港区还对用于装卸货物的带斗门机实施了全自动化升级改造,实现全泊位、多机种协同卸船作业,使全流程整体作业效率提升了10%。
随着日照港综合能级不断跃升,日照正以港口为支点,撬动临港产业蓬勃发展。
距离港区15公里,在日照昱岚智造产业园的生产线上,一块块厚度为3毫米的钢板经过酸洗、冷轧、涂镀等一系列精密工序后,“变身”成厚度仅有0.08毫米的马口铁——这一产品广泛应用于奶粉、啤酒饮料等快消食品的高档包装。
“越薄越难轧,但同时,越薄附加值越高。”日照市昱岚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大伟介绍,依托临港的区位优势和日照港日益成熟的运输网络,项目全部投产后,每年山东钢铁、日照钢铁将有几百万吨热轧卷板在此“变身”为高端板材,运往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基地。
“我们之所以在这里持续投资,与港口密不可分!”日照华泰纸业董事长孙曰平告诉记者,公司需要的原材料从港口运到企业,仅需一小时车程,省下的不只是时间,更是实打实的物流成本。
数据显示,日照市临港产业在当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、利润、利税的占比均在85%以上,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。日照正逐步构建起一个既具备深厚传统根基,又充满现代气息的临港产业集群。
依海而立,因港而兴。日照港为城“生金”,也能给城“添绿”。
夏日的海龙湾,蓝天碧海相映成趣。这片曾经的“黑煤场”,如今成为不少海洋生物的新家——被称为“水中大熊猫”的江豚频频出现,数量众多的海龟、章鱼在这里畅游。
“过去这里脚下都是煤灰,现在这里变成了沙滩、木栈道,环境越来越美了。”68岁的市民秦绪斌,把港区的“蝶变”看在眼里。
日照东港区退港还城修复整治工程海龙湾。新华社记者张钟仁 摄
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,让这里打造的阳光海岸绿道更加靓丽,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地游客前来打卡。
“很多市民和游客喜欢沿着山海天阳光海岸骑行,沐浴阳光,观赏绝美海上日出,享受海天一色的美景。”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、局长李苇说。
数据显示,目前每年有100余场省级以上赛事活动落户日照,年游客量超6000万人次。
以港兴城,港成业兴。
日照这种“港强、产旺、城绿”的发展模式,可为更多依海而建、依港而生的城市提供借鉴参考,更好书写我国向海图强、开放发展的新篇章。
版权声明
本文收集整理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